作者:JayJo來源:TigerResearch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摘要
摩根大通在公鏈上發行存款Tokens,將新技術整合進既有金融秩序。Circle(USDC發行方)謀求設立信托銀行,在Blockchain上重構新的金融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起點不同的玩家,都在分別接受新的技術和新的制度安排,這種方式正在模糊它們之間的界限。
然而,模糊的身份可能會削弱它們本來的競爭優勢,就像過去在金融科技行業里發生過的那樣。因此,每個玩家都需要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對稱優勢」,并在技術與制度之間找到平衡點。1.鏈上金融基礎設施的競爭
Blockchain技術正成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新基石。傳統金融機構和加密原生企業都在爭奪下一代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摩根大通的策略是將Blockchain技術融入現有金融系統,以提升效率。Circle則是在Blockchain上搭建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為現有體系提供替代方案。
這一趨勢讓人聯想到過去「以傳統金融為中心的FinTech」與「以大科技公司為中心的TechFin」之間的競爭。不過現在的格局有著顯著的不同。
競爭不僅僅關乎簡單的技術優勢,更關乎誰將設計和運營未來的金融生態系統。傳統金融機構試圖在現有法規和體系內逐步轉型。而加密原生企業則基于技術效率和可擴展性構建新秩序。本報告探討了摩根大通和Circle的鏈上金融戰略,并分析了鏈上金融基礎設施的發展方向。2.摩根大通:在傳統金融架構上構建Blockchain
Tokens持有者可按1:1比例將其兌換成實際美元,且可能享有存款保障和利息收益等權利。
相較之下,當前的穩定幣往往將收益集中在發行方手中,而JPMD則通過賦予用戶實質性金融權利來實現差異化。
這些特性不僅提供法律合規的穩定性,也為資產管理者和投資者帶來實際便利。例如,像貝萊德的BUIDL基金或富蘭克林鄧普頓的鏈上貨幣市場基金等資產,如果采用JPMD作為贖回媒介,將可實現24小時流動性。
與現有穩定幣相比,JPMD無需通過傳統出金通道兌換法幣,可直接實現即刻變現,并提供存款保障與利息收益。這使得JPMD在鏈上資產管理生態中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摩根大通推出存款Tokens,是對圍繞穩定幣形成的新型資金流和收入結構的直接回應。比如,Tether每年創造約130億美元營收,Circle也通過管理國債等安全資產獲得數十億美元收入。
這些穩定幣模式雖不同于傳統的「存款-放貸」利差模式,但其本質上也體現出某種“類銀行”功能,即圍繞客戶資金生成收益。
當然,這種設計也有局限。JPMD是在現有金融監管框架內構建的,因此難以真正實現Blockchain的「去中心化」與「開放性」。目前服務對象僅限機構客戶。
盡管如此,JPMD仍被視為一個具有現實可行性的路徑,幫助傳統金融機構在保持監管合規與穩定性的前提下,進入基于公鏈的金融服務領域。
它成為了傳統金融與鏈上生態之間結構性連接擴展的典型代表,受到了行業觀察者的廣泛關注。3.Circle:在Blockchain上構建原生金融體系
Circle通過其穩定幣USDC,已經成為鏈上金融領域的重要參與者。USDC按1:1比例錨定美元,Circle以現金和短期美國國債作為儲備支撐。USDC擁有低手續費、即時結算等技術優勢,企業將其作為實用的企業支付和跨境匯款替代方案使用。
超越簡單合規的戰略選擇。行業觀察者將其解讀為:Circle正在從穩定幣發行方向機構化金融實體轉型。
信托銀行身份將使Circle能夠直接管理儲備托管與資產運作,這意味著穩定幣發行方可以在現有金融體系內強化自身的內部控制能力,并拓展業務邊界。Circle也希望借此奠定為機構投資者提供數字資產托管服務的基礎。
Circle作為一家加密原生公司起步,如今調整戰略,試圖在制度框架內實現可持續運營。它主動接受現有金融體系的規則與角色,這種轉型伴隨著靈活性下降與監管負擔加重等權衡。
未來其可獲得的業務權限將取決于政策變動與監管解讀。盡管如此,這一嘗試依然是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鏈上金融架構如何在現有制度框架中扎根的探索。4.誰將引領鏈上金融?
從傳統金融機構(如摩根大通)到加密原生公司(如Circle),起點不同的各類玩家正積極進入鏈上金融生態。這與過去金融科技競爭的格局頗為相似。當年,科技公司通過將支付、匯款等核心金融功能內化來切入金融領域;而金融機構則通過數字化轉型拓展用戶觸點、提升運營效率。
重要的是,這種競爭并不是簡單的「平行推進」,而是打破了雙方之間的界限。類似的現象在當下的鏈上金融領域再次出現:
Circle申請設立信托銀行,意在直接執行儲備管理與托管等核心金融職能;摩根大通則在公鏈上發行存款Tokens,將業務拓展至鏈上資產管理領域。它們雖然起步方向不同,但正逐步吸收對方的策略和領域,都在尋找新的平衡點。這種趨勢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包含風險:傳統金融機構若過于生搬硬套科技公司的敏捷與速度,可能會與現有風險管控體系產生沖突。比如德意志銀行曾推行“數字優先”戰略并大規模投資IT,但由于與遺留基礎設施的沖突,導致反復的系統故障,最終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反過來,加密原生公司也面臨另一種風險:在過度擴大制度性接受時,可能失去一直支撐其競爭力的靈活性與執行能力。
在鏈上金融的競爭中,最終的勝利將取決于能否真正理解并立足于自己的基礎與優勢。
各參與者需要在自己的「不對稱優勢」之上,找到技術與制度的和諧整合之道。能否平衡這兩者,將決定誰是未來的贏家。
免責聲明:鏈上金融的爭奪戰:誰來設計新的秩序?文章轉發自互聯網,版權歸其所有。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和任何投資暗示。加密貨幣市場極其波動,風險很高,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者。在投資加密貨幣之前,請確保自己充分了解市場和投資的風險,并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此外,請遵循您所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遵守交易所和錢包提供商的規定。對于任何因使用加密貨幣所造成的投資損失或其他損失,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宇宙Y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元宇宙YITB.COM